close
管理三害:來自狼群的啟示

培養狼性,還是培養羊性?

我們可以簡明地概括狼群的特性:

狼群組織嚴密;目標專注;團隊協作;注重訓練。另外,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狼群敢於失敗與尊重個性。

狼群不畏懼失敗。雖然狼群可以號稱是自然界中效率最高的狩獵機器之一,然而,它狩獵的失敗率竟然高達90%左右。也就是說,據統計,狼群十次狩獵中只有一次是成功的,這次成功對狼群的生存極其重要。面對每一次挫敗,狼族的反應從不沮喪,而是整裝待發,運用挫敗中煉成的技巧和學到的經驗,迎來下一次狩獵的成功。大量不成功的狩獵,反而是狼群成為效率最高的狩獵機器之一的實際基礎。它們雖然不會高唱※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高調,但是生存的需要迫使它們敢於面對失敗,容忍失敗,並且在挫敗的基礎上絕處逢生。而高明的人類,卻時常不能接受失敗的考驗,反而排斥※嘗試犯錯§,而追求※避免犯錯§。其實後者的代價要大於前者。※避免犯錯§也就錯失了很多獲取經驗、尋求發展與爭取成功的機會。

彼得·杜拉克曾經說過:狼非常有個性。幾乎像對人類所進行的研究一樣,有的狼一直在幫助其他的狼,有的懶散,有的喜歡到處遊蕩,有些則不與其他狼來往。即使在同一狼群中,你也會看到各種不同的個性。狼群的這種尊重彼此的差異,避免趨同的特性,符合團隊必須由具有差異性的、個性互補的成員來扮演不同角色才能形成的客觀需要。而聰明的人類,卻往往犯追求千人一面而消滅個性的大錯。

這些特性整合而成的狼性,構成了狼群強大的競爭力和適應變化的生存能力。也正是具備這種狼性,才使得世界性的強勢公司被稱為而讓人畏懼。

狼性顯然不同的是另一種典型屬性——“羊性。以羊性為基礎,則構成弱勢的羊群。羊群也有它的三個典型特性:

其一,羊族以群居減少個體的危險,降低個體被捕殺的概率。形成羊性所依據的是從眾現象。在頭羊的行為影響之下,群起趨同,隨大流。生存是羊群的整體目標,而整體目標由大量的個體的生存小目標加和而成。這是一個平衡態的系統。

其二,羊族的個體目標:體壯、毛豐的績效,受自然環境變化和獵殺者的考核。不達標者首先被凍死、餓死,體弱者先被獵殺。這是一種強制排名、末位淘汰的天然機制。

其三,羊群求同排異,並且自我控制各自尋食,以各自的犄角和快速奔跑本領各自為戰,互相不需要協作。牧羊由此變得很輕鬆,管理這樣的弱勢群體也變得很容易。

正是這樣的羊性造就了弱勢的羊群。

然而,管理三害卻極力消滅組織中的狼性,致力於把組織變成羊群。這使我國的不少企業不得不依靠羊群特有的以數量優勢、耗費資源和低廉的勞動力來換取生存權。

首先,目標分解是把組織全體成員專注的組織目標分散成為各自關注的局部目標,而且只有局部目標才與自己生死攸關。在這樣的安排下,狼群在行動時,每個成員死死盯住的不再是整個狼群共同認定的那只羊(組織目標),而是各自盯死各自的物件(局部目標)。狼性之一的專注目標特性被輕易地破壞了。

其次,變整體控制為自我控制的理論缺乏人性假設的可靠基礎。人性並不像設想的那樣都富有責任心,一切以公共利益為先,能夠十分自覺地約束自己忠於組織、先公後私。經常出現的反倒是在完成自己的局部目標而獲得利益的驅使下,來自我控制獲取自己的利益而不及其餘。於是組織目標被忽視,局部目標高於一切,組織成員的利益受制於組織整體經濟成果的約束被淡化,組織凝聚力的基礎被瓦解了。狼群組織嚴密的特性也就徒有其表了。

第三是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的完美結合,導致了追求短期利益的風氣。狼群注重訓練,關注長期效果的特性成為多餘的東西,急功近利、弄虛作假則成為時尚;在呆板的大量的量化標準束縛下,加之相互協作的必要性消失,狼群尊重個性的特性也就難以存在了。

最後是狼群敢於失敗特性的消失。既然內部競爭、強迫排序、末位淘汰大行其道,任何失敗所帶來的就是被無情淘汰的命運。在管理三害橫行的地方,是不會容忍失敗的,失敗對每個成員的職業前程來說顯然意味著滅亡。人們變得謹小慎微,毫無創造性。敢於面對失敗、敗中取勝、吸取有益的教訓、失敗是成功之母等等均成為無稽之談。

至此,在管理三害的強制之下,組織的狼性終於被改造過來,組織已經是地地道道的羊群了。群體即使由此而收穫了可觀的羊毛,但它距任狼宰割的日子也就不會太遠了。

正是目標管理、績效管理和內部競爭理論和方法本身的弱點,使得使用這些方法的企業充滿貫徹困難的大量問題,時常空耗精力而一無所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rol19801120 的頭像
    carol19801120

    凱羅寶貝的喵喵窩

    carol198011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